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等问题的批复

时间:2024-06-29 10:19:1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2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等问题的批复

最高法


关于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等问题的批复
最高法


批复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云法研字〔1987〕第49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是否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的申请执行期限,以及哪些已生效的法律文书应在由审判员移送执行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当事人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其申请执行的期限适用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
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含有财产执行内容的刑事法律文书,以及审判员认为其他确属应当移送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一方拒绝履行的,审判员应当移送执行。除此之外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在送达或者宣判时,应当告知当事人有关
申请执行问题的法律规定。
此复1988年8月15日



1988年8月15日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

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65号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业经2006年5月30日农业部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部 长:杜青林

   二○○六年六月五日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促进优良畜禽品种选育与推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畜禽新品种是指通过人工选育,主要遗传性状具备一致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畜禽群体;配套系是指利用不同品种或种群之间杂种优势,用于生产商品群体的品种或种群的特定组合;畜禽遗传资源是指未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通过调查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

  第三条 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农业部公告。

  第四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

  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负责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全国畜牧总站。

  第五条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并设立牛、羊、家禽、猪、蜜蜂和其他动物等专业委员会,负责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的初审工作。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申请审定和鉴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畜禽遗传资源,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一)主要特征一致、特性明显,遗传性稳定;

  (二)与其他品种、配套系、畜禽遗传资源有明显区别;

  (三)具有适当的名称。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由农业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 申请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的,由该品种或配套系的培育单位或者个人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报送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

  申请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的,由该资源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出。

  在中国没有经常住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育种科研、生产、经营单位代理。

  第八条 申请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申请表;

  (二)育种技术工作报告;

  (三)新品种、配套系标准;

  (四)具有法定资质的畜禽质量检验机构最近两年内出具的检测结果;

  (五)中试报告或者试验单位的证明材料;

  (六)声像、画册资料及必要的实物。

  第九条 申请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的,应当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畜禽遗传资源鉴定申请表;

  (二)遗传资源介绍;

  (三)遗传资源标准;

  (四)声像、画册资料及必要的实物。

  第十条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章 审定、鉴定与公告

  第十一条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受理申请后,应当组织专业委员会进行初审。初审专家不少于5人。

  第十二条 初审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

  (一)书面审查;

  (二)现场考察、测试或者演示;

  (三)答辩;

  (四)会议讨论。

  第十三条 初审结论应当经三分之二以上专家通过,不同意见应当载明。

  第十四条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对初审结论进行讨论和表决。出席会议的委员不少于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

  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同意票数超过到会委员半数的,通过审定或者鉴定。

  第十五条 通过审定或者鉴定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或者畜禽遗传资源,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在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证书并报农业部公告。

  第十六条 未通过审定或鉴定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通知后30个工作日内申请复审。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应当在6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四章 中间试验

  第十七条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申请审定前,培育者可以进行中间试验,对品种、配套系的生产性能、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验证。

  第十八条 中间试验应当经试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培育者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品种、配套系暂定名;

  (二)新品种、配套系特征、特性;

  (三)拟进行中间试验的地点、期限和规模等。

  第十九条]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应当明确中间试验的地点、期限、规模及培育者应承担的责任;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培育者不得改变中间试验的地点、期限和规模。确需改变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中间试验结束后,培育者应当向批准机关提交书面报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不予受理,并给予警告,一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审定或者鉴定。已通过审定或者鉴定的,收回并注销证书,申请人三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审定或者鉴定。

  第二十一条 已审定通过的新品种、配套系在生产推广过程中发现有重大缺陷的,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论证,由农业部作出停止生产、推广的决定,并予以公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收回证书。

  第二十二条 审定或者鉴定专家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保守秘密,违反规定的,依照国家保密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三条 其他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审定或者鉴定所需的试验、检测等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具体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转基因畜禽品种的培育、试验、审定,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省级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定通过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需要跨省推广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申请审定。

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2002-01-07

教高函〔2002〕1号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大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力度,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经研究,决定成立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家委员会委员由教育部聘任,任期四年。专家委员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主任委员: 李延保(中山大学)

  副主任委员:郭孔辉(吉林大学) 

        杨家庆(清华大学)

        李文鑫(武汉大学)            

        李晓明(北京大学)

  委员:   吕兆丰(北京大学)            吴志攀(北京大学)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           周海梦(清华大学)

        杨肇厦(北方交通大学)          郑守曾(北京中医药大学)

        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          钟美荪(北京外国语大学)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          齐二石(天津大学)

        刘积仁(东北大学)            张文显(吉林大学)

        孙莱祥(复旦大学)            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

        李国强(同济大学)            陈田初(东华大学)

        马钦荣(华东师范大学)          金德环(上海财经大学)

        闵乃本(南京大学)            陈德人(浙江大学)

        潘世墨(厦门大学)            叶永刚(武汉大学)

        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          严新平(武汉理工大学)

        李忠云(华中农业大学)          陈启元(中南大学)

        林亚平(湖南大学)            李元元(华南理工大学)  

        孙卫国(四川大学)            聂在平(电子科技大学)

        刘灿(西南财经大学)           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

        马建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季平(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陈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季克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专家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另发)开展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秘书处办公地点在我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联系电话:010-66096867。

  四、请专家委员会委员所在学校和单位对委员的工作及在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