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停止收取供(配)电工程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6-24 21:38:2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0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停止收取供(配)电工程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停止收取供(配)电工程贴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计价格[2002]98号
20020228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国家电力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物价局、经贸委: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原则意见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调整供电贴费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0)744号)精神,决定停止收取供(配)电工程贴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一般供电要求的电力用户申请新装及增加用电容量,停止收取供(配)电工程贴费。
  二、以上自2002年1月1日起执行。2002年1月1日前用户已按原规定交付供(配)电工程贴费的,供电单位不再退还;用户已经交纳部分供(配)电贴费但未结清的,剩余部分可不再向供电单位交纳。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通知
1998年5月15日,财政部 教育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委、教育厅(高教厅),部属高等学校: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高等学校原来执行的由国家教委1988年12月10日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同时废止。为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保证新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就有关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做如下规定:

一、新旧制度衔接的原则:根据原制度办理1997年年终转帐手续并结清旧帐,按新制度建立1998年度新帐。
各高等学校在处理1997年度的会计事项时,应按原制度的规定办理。年终决算时先按原制度规定办理年终结帐手续,并编制出年终结帐后的“资金平衡表”。
高等学校在建立1998年度新帐时,应根据年终结帐后的“资金活动情况表”,结合有关会计帐簿将原有会计科目余额按新制度要求调整、转换成新科目的余额并编制“资产负债表”。

二、会计记帐方法的转换: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制度转换时,首先应将资金收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并相应调整会计科目的分类和科目余额的记帐方向。
原制度规定的会计记帐方法为资金收付记帐法,会计科目的余额分别表现为收方余额或付方余额;新制度规定的会计记帐方法为借贷记帐法,会计科目的余额分别表现为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
在新旧制度转换时,高等学校应将原制度中资金来源类会计科目的收方余额转换为新制度中净资产、负债及收入类科目的贷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的付方余额和资金结存类科目的收方余额转换为资产类科目的借方余额。

三、会计科目的转换: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制度转换时,应根据1997年结帐后的“资金平衡表”,结合有关帐簿将原制度中有关科目的年末余额转换成新科目的年初余额。有关调整及转换内容为:
(一)资金来源类科目的转换:
1.原制度“固定资产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固定基金”科目。
2.原制度“拨入经费”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原制度“经费包干结余”科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4.原制度“经费暂存”、“其他暂存”二个科目中的应付票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付票据”科目,其他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应付及暂存款”科目。
5.原制度“科学事业费拨款”中非专项拨款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原制度“科学事业费拨款”中专项拨款余额、“科技三项费用拨款”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科研经费拨款”科目。
6.原制度“代管科研经费收入”科目余额中属于从各级财政渠道取得的科研专款转入新制度“科研经费拨款”科目,其余的转入新制度“科研事业收入”科目。
7.原制度“科研借入款”、“其他借入款”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借入款项”科目。
8.原制度“对外服务收入”科目余额中的未完成的专项教学服务项目收入转入新制度“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其他教学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未完成的专项科研服务项目收入转入新制度“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其他科研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其他服务收入中属于未完工经营项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经营收入”科目,属于未完工项目非经营收入的余额转入“其他收入”;其他的服务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9.原制度“特种资金”科目余额需按以下规定分别转入新制度有关会计科目:
(1)捐赠及赞助款中留本基金的本金捐款转入“专用基金——留本基金”科目,有指定项目的捐赠及赞助款转入“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科目,其他捐赠及赞助款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学生学费及住宿费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房租收入、房改经费拨款、其他特种资金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10.原制度“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专用基金——学生奖贷基金”科目。
11.原制度“待转抵支收入”科目余额中固定资产变价收入部分转入新制度“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其他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12.原制度“委托代培经费”科目中已完成项目的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未完成项目的余额转入“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教育事业收入”科目。
13.原制度“其他代管经费”科目余额需按以下规定分别转入新制度有关会计科目:
(1)地方政府共建经费拨款中的专项拨款余额相应转入“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科目,其他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各类项目管理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3)公费医疗经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4)职工福利费余额转入“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
(5)学校售房款余额转入“专用基金——住房基金”科目;
(6)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余额转入“代管款项”科目。
14.原制度“学校基金收入”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二)资金运用类科目的转换:
1.新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仅限于核算转拨附属单位的财政补助经费。原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余额中已拨付学校分部、后勤等单位但尚未报销的拨出经费余额转入“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原制度“拨出经费”科目中的其他余额与原制度“拨入经费”科目余额对冲。
2.原制度“应返还限额”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及暂付款”科目。
3.原制度“经费暂付”、“科学事业费暂付”、“科技三项费用暂付”、“代管科研经费暂付”、“借款科研项目暂付”、“学校基金暂付”、“对外服务暂付”、“其他暂付”八个科目中含有的应收票据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票据”科目,其他余额转入新制度“应收及暂付款”科目。
4.原制度“借款科研项目支出”科目余额应冲减事业基金,转入新制度“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5.原制度“对外投资”科目余额中属于对校办产业的投资转入新制度“对校办产业投资”科目;属于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转入新制度“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6.原制度“借出款”科目余额转入新制度“借出款”科目。
(三)资金结存类科目的转换:
1.原制度“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新制度“固定资产”科目。
2.原制度“经费现金”和“库存现金”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现金”科目。
3.原制度“经费存款”、“科学事业费存款”、“其他存款”、“财政专户存款”四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银行存款”科目。
4.原制度“有价证券(预算内)”和“有价证券(预算外)”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5.原制度“经费材料”和“库存材料”二个科目的余额合并转入新制度“材料”科目。
(四)特殊会计科目和特殊会计事项的调整及转换:
1.关于“事业基金”科目
根据新制度的规定,“事业基金”科目下分设“一般基金”与“投资基金”二个明细科目,其调整相对比较复杂,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新旧转换时,必须分步进行:
(1)先按上述规定将原制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新制度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再按照实行新旧衔接后的“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二个科目的余额计算出对外投资的合计数;
(3)按照此合计数减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余额,同时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余额。
2.关于原来未并入的外汇业务
如果高等学校有未纳入原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外汇业务,在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转换时,应按1997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外汇牌价,将年末的外汇资产、负债及净资产折合为人民币记入新制度的有关科目。
附件: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科目余额衔接表

附件:
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
科目余额衔接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 | |一、资产类 | | |
| | |----------------|--------|----|
经费现金 |收方| 略 |现金 |101 |借方|
库存现金 |收方| | | | |
------------------------| |--------|----------------|--------|----|
经费存款 |收方| | | | |
科学事业费存款 |收方| |银行存款 |102 |借方|
其他存款 |收方| | | | |
财政专户存款 |收方| 略 | | | |
------------------------| | |----------------|--------|----|
对外投资 |收方| |对校办产业投资 |131 |借方|
有价证券(预算内) |收方| |其他对外投资 |132 |借方|
有价证券(预算外) |收方| | | | |
------------------------| | |----------------|--------|----|
固定资产 |收方| |固定资产 |140 |借方|
----------------------------------------------------------------------------------
续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经费材料 |收方| |材料 |120 |借方|
库存材料 |收方| | | | |
------------------------| | |----------------|--------|----|
经费暂付 |付方| | | | |
科学事业费暂付 |付方| | | | |
科技三项费用暂付 |付方| | | | |
代管科研经费暂付 |付方| |应收票据 |110 |贷方|
借款科研暂付 |付方| |应收及暂付款 |112 |贷方|
学校基金暂付 |付方| | | | |
其他暂付 |付方| 略 | | | |
对外服务暂付 |付方| | | | |
应返还限额 |付方| | | | |
拨出经费 |付方| | | | |
| | |----------------|--------|----|
| | |无形资产 |150 |贷方|
------------------------| | |----------------|--------|----|
借出款 |付方| |借出款 |115 |贷方|
------------------------| | |----------------|--------|----|
| | |二、负债类 | | |
| | |----------------|--------|----|
科研借入款 |收方| |借入款项 | | |
其他借入款 |收方| | | | |
------------------------| | |----------------|--------|----|
| | |应付票据 |211 |贷方|
经费暂存 |收方| |应付及暂存款 |212 |贷方|
其他暂存 |收方| |应缴财政专户款 |221 |贷方|
| | |应交税金 |222 |贷方|
----------------------------------------------------------------------------------
续表
----------------------------------------------------------------------------------
原制度 |衔接关系| 新制度 |备 注
------------------------------| |--------------------------------|
科目名称 |余额| | 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余额|
------------------------|----|--------|----------------|--------|----|------
其他代管经费 |收方| |代管款项 |230 |贷方|
------------------------| | |----------------|--------|----|
固定资产基金 |收方| |三、净资产类 | | |
| | |----------------|--------|----|
学生奖贷基金 |收方| |固定基金 |310 |贷方|
待转抵支收入 |收方| |专用基金 |320 |贷方|
学校基金收入 |收方| |事业基金 |301 |贷方|
委托代培经费 |收方| |事业结余 |341 |贷方|
借款科研项目支出 |收方| |经营结余 |351 |贷方|
经费包干结余 |收方| |结余分配 |352 |贷方|
| | |----------------|--------|----|
拨入经费 |收方| |四、收入类 | | |
| | |----------------|--------|----|
特种资金 |收方| 略 |教育经费拨款 |441 |贷方|
------------------------| | | | | |
| | |科研经费拨款 |413 |贷方|
科学事业费拨款 |收方| |其他经费拨款 |415 |贷方|
科技三项费用拨款 |收方| |教育事业收入 |431 |贷方|
代管科研经费收入 |收方| |科研事业收入 |432 |贷方|
对外服务收入 |收方| |其他收入 |471 |贷方|
| | |经营收入 |451 |贷方|
----------------------------------------------------------------------------------


关于印发《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中青办发[2005]7号


关于印发《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央企业团工委:

  为加强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管理,促进青年中心“爱心超市”规范、有序发展,特制定《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二○○五年三月十四日


青年中心“爱心超市”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条 为加强青年中心“爱心超市”(以下简称“爱心超市”)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社区青少年群体的能力,促进“爱心超市”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爱心超市”所在街道(镇)的共青团组织是“爱心超市”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爱心超市”是指依托社区青年中心建立,以扶助本社区内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等青少年群体以及促进本社区内青少年物资交流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会富余生活物资流通场所。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富余生活物资”是指社区居民自愿通过“爱心超市”捐赠以及青少年用以相互交流的粮食、衣被、青少年文体活动器械、教材及辅导材料、书刊杂志、玩具、电器等家庭富余生活物品。

  第五条 青年中心工作人员接受社区居民捐赠以及青少年用以相互交流的各类富余生活物资时应仔细检查,确保物资外观完好、质量合格。如有破损、霉变、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形,应婉言谢绝。

  第六条 “爱心超市”物资应用于以下情形:

  (一)扶助社区内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等青少年群体,青年中心“爱心超市”工作人员和领用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或变卖此类物资;

  (二)本社区内青少年互通有无。

  第七条 青年中心应有专人负责“爱心超市”日常管理事宜。

  青年中心应设立“爱心超市”物资受赠、估价、发放、交流等情况的基础台帐。

  第八条 青年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居民捐赠以及青少年用以相互交流的各类富余生活物资后,应对受赠物资作出适当的价值评估并标出价格。

  第九条 “爱心超市”应设有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的用电、防火、防蛀、防盗等设施,各项物资应妥善保管。

  第十条 以下人员经所在街道(镇)民政部门认定后,可以凭“爱心超市”发放的票证按票面金额免费领取相应的“爱心超市”社会富余生活物资:

  (一)社区内困难家庭子女;

  (二)生活条件困难的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

  (三)其他确需扶助的青少年。

  第十一条 社区青少年相互交流富余的文体活动器械、教材及辅导材料、书刊杂志、玩具、电器等富余物品时,应遵循价值基本相当原则。

  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捐赠、交流物品时,须由其监护人陪同。

  第十三条 社区青少年一般应本人到“爱心超市”领取或交流物资。对行动不便的社区青少年,“爱心超市”可送货上门。

  第十四条 对用于扶助弱势青少年群体的物资,“爱心超市”应合理安排发放工作,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户(人)每年领取物资价格上限。

  第十五条 青年中心理事会是“爱心超市”监督责任机构,应定期检查物资受赠、发放、交流及保管情况。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人员,青年中心将给予相应的处理;造成损失的,应作相应赔偿。对其中违反法律的单位和人员,交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